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n Control Theo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 成立于1961年11月底,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时最早设立的四个专业委员会之一,也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目前所属的二十多个专业委员会之一。其宗旨是团结国内外从事控制理论、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促进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发展与普及,加强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应用研究,密切理论研究部门与工程实际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我国系统控制科学的发展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自1978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恢复活动以来,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构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成功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国控制会议、1988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会议、1999年第14届IFAC世界大会、2009年第48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IEEE CDC)和第28届中国控制会议联合大会、中日双边会议、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论坛等。

  中国控制会议是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系列学术年会,其前身是“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1979年,第一届“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1994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建议并经中国自动化学会批准将每年一次的“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更名为“中国控制会议”(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简称CCC)。自2003年开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推进中国控制会议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此后,中国控制会议的组织、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都逐渐与国际上有影响的控制会议接轨。

  三十多年来,中国控制会议已先后在福建厦门、广西桂林、四川峨眉山、云南昆明、安徽屯溪、黑龙江牡丹江、湖南索溪峪、山东曲阜、陕西西安、浙江杭州、山东威海、江苏南京、湖北武汉、山西太原、安徽黄山、山东青岛、江西庐山、浙江宁波、香港、辽宁大连、浙江杭州、湖北宜昌、江苏无锡、广东广州、黑龙江哈尔滨、湖南张家界、云南昆明、上海、北京、山东烟台、安徽合肥、陕西西安、江苏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33届,投稿数量、会议规模逐年增长,影响力日益扩大,已成为国内外控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之一。会议以中文和英文为工作语言,采用会前专题讲座、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会、分组报告与张贴论文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自2005年起会议论文集由ISTP(CPCI)收录,自2006年起会议论文集进入IEEE Xplore,并由EI收录。会议的召开不仅促进了中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更成为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了解世界的窗口。

  为促进中国系统控制学科的发展,专业委员会先后设立了四个奖项。为鼓励从事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青年科技人员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推动控制科学的发展,同时缅怀和纪念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关肇直教授,1994年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设立了“关肇直奖”,2003年成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的一个奖项,现已成为国内控制界有重要影响的奖项。2006年,为活跃和丰富张贴论文形式,设立了“中国控制会议张贴论文奖”。2010年,为表彰长期服务于专业委员会、为推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设立了“杰出贡献奖”。2014年,为奖励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学者,激励原始创新,促进中国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设立“陈翰馥奖”。

  从成立之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140余人,从最初的座谈会,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千人的国际会议,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国内控制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促进中国控制科学的发展。

  五十多年来,专业委员会汇聚了一代又一代控制界的精英翘楚,团结了一大批享誉国际控制界的专家学者,为系统控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我国系统控制领域研究与国际前沿的接轨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提升我国控制界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世纪,国家工业、农业、能源、国防等行业对控制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控制科学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显示其巨大的活力,这也为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谱写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的新篇章。

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布局在汽车工程科技领域专门从事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立项建设;1993年,获世界银行贷款2500万元投资,研制汽车性能模拟器;1996年,在“整体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软件自行开发”的总体技术路线指导下,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同年12月以“世界先进、亚洲第一”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2008年和2013年连续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拥有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一直保持车辆工程领域排名第一的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学科,同时与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交通、控制、通信及力学等学科形成了学科交叉与优势互补。

  实验室的建设定位始终瞄准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面向国家汽车强国战略需求和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前沿,以“仿真与控制”这一现代化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流程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研究特色,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建设目标是重点围绕整车、动力与传动、底盘电控与先进结构等汽车行业产品开发的基础、共性与前沿技术,开展理论探索、应用技术攻关、仿真控制软件开发、数据库资源建设、重大实验装备研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汇聚,为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性能品质的提升和国家汽车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理论、技术、人才和装备支撑,并代表中国在国际汽车工程科技领域形成一定学术影响力,最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依据建设定位和目标,充分发挥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强化与机械电子、控制、力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进一步交叉校内的动力机械及工程、交通等学科,最终形成5个主要研究方向:(1)汽车整车设计与理论;(2)车辆动力与传动系统;(3)先进底盘系统;(4)人-车-交通系统与安全;(5)汽车电控理论与技术。5个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研究内容涵盖了现代化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流程中整车、核心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基础、共性和前沿技术,集中体现了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对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国际前沿趋势的客观分析、技术把脉和前瞻性研究布局。 通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的基础、共性和前沿技术的主要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了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代表中国在国际汽车工程科技领域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于2001年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原长春邮电学院相关专业整合组建,是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电气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电子工程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设有吉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吉林省先进控制与自主系统科技创新中心、信息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智能信号识别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号检测技术与仪器研究所、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处理与仪器)通信工程和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3000人。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控制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近700人。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先进制造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控制、信息和通信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系统仿真与先进控制、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分布式智能系统与网络控制、智能机械与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与视觉伺服、企业信息化与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信号提取与实时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无线通信理论与应用、宽带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与特色。学院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工程应用研究。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财经资源、信息资源等都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因此,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并最终成为一流大学,就必须在世界尺度上参与竞争。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将更加重视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重大问题的基地。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2011-2015 版权所有

  中国自动化学会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电话:86-10-82541403;Email:tcct@is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