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关肇直奖
获奖论文:Linear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Brockett Integrator
论文作者:孙振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时间地点:2000年12月,中国香港,第19届中国控制会议

“切换”杂谈

孙振东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996年我博士毕业并开始做博士后,合作导师郑大钟教授建议我研究“混杂系统”,认为这是一个有前景的方向,“至少可以做十年”。从此开启了我的“混杂之路”,至今已有十七八年。回顾这一段历程,有一些感触,记录点滴与大家分享。

  在20世纪90年代的混杂系统研究中,一些学者致力于建立各类混杂模型,试图构建较宽泛的研究框架。尽管一些模型看起来有很强的表征能力,但缺乏有力的分析和综合工具。鉴于这一点,在刚入手的时候,我选择了最“初级”的混杂模型,即有若干个线性子系统组成的切换线性系统。那时鲜有研究切换系统镇定问题的工作,我觉得主要障碍在于系统结构分解性质不明,导致线性系统镇定设计的思路不能有效运用。为此,我开始研究切换线性系统的能控能观性质,大概用了三年多时间获得完全的几何表征。多少有点意外的是,虽然从多输入能控性通过非正则反馈变换可化为单输入能控,但单输入能控系统通常会有多个标准型,而且标准型的个数随系统维数和子系统个数的增加指数增长。这意味着线性系统镇定思路(多输入能控化为单输入能控、单输入结构分解、标准形极点配置)还是无法走下去,说明切换线性系统具有复杂动态的一面。事实上,后来切换线性系统镇定问题被证明是非凸的NP难题。尽管我在其后几年成功给出一个“完全的”算法判据,但通常只适用于维数较低且子系统数较少的系统。

  正如郑老师所言,关于切换系统的研究热情持续了十余年,在近几年“热度”明显下降,许多相关学者转而追踪“更热”的新问题,这恐怕也是大部分新兴方向的“路线图”和宿命。对我而言,继续坚持在这个方向是想啃几块感兴趣的“硬骨头”,包括通过混合控制方法改善线性系统的过渡过程品质(超调/响应时间优化),这是我个人最看好混合控制的可应用性潜质,以及发展多线性过程的谱方法并应用于切换系统性能分析和估计,有关进展有望推进鲁里叶系统绝对稳定性的研究,这是我从情感上获得与导师高为炳教授“薪火相承”的纽带。同时,我也关注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比如多智能体系统、舆情动力系统、微纳机电系统等,利用“混杂”的框架和思路探索不同领域的新老问题。我想再过几年,我大概会再次“切换”我的主研究方向,重新加入到“主流”的研究队伍中。

  最后,回到关肇直奖,这是我职业生涯获得的第一个重要奖项,是我非常珍视的一个荣誉。记得当时走在从非线性到混杂的“切换”之路上,踌躇着以哪个方向的工作去申报这个奖项,最后决定先以非线性方向作一次尝试,并幸运地获奖。与其它耗时耗力获得的所谓“荣誉”相比,这次获奖很纯粹,是我内心温暖纯净的记忆。

获奖者简介:   

  孙振东,1968年5月出生。1990年获青岛海洋大学应用数学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厦门大学系统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2002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副教授,2002-2005年受聘于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分校哈密尔顿研究所,任资深研究合伙人。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兴趣包括:复杂动态系统的混合控制方法、微纳机电系统的控制设计与优化集成、传染病传播动态模型分析与预测控制、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等。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2011-2014 版权所有

中国自动化学会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电话:86-10-62551965;Email:tcct@is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