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n Control Theo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成立于1961年11月底,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时最早设立的四个专业委员会之一,也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目前所属的二十多个专业委员会之一。其宗旨是团结国内外从事控制理论、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促进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发展与普及,加强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应用研究,密切理论研究部门与工程实际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我国系统控制科学的发展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自1978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恢复活动以来,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构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成功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国控制会议、1988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会议、1999年第14届IFAC世界大会、2009年第48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IEEE CDC)和第28届中国控制会议联合大会、中日双边会议、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论坛等。

  中国控制会议是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系列学术年会,其前身是“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1979年,第一届“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1994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建议并经中国自动化学会批准将每年一次的“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更名为“中国控制会议”(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简称CCC)。自2003年开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推进中国控制会议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此后,中国控制会议的组织、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都逐渐与国际上有影响的控制会议接轨。

  三十多年来,中国控制会议已先后在福建厦门、广西桂林、四川峨眉山、云南昆明、安徽屯溪、黑龙江牡丹江、湖南索溪峪、山东曲阜、陕西西安、浙江杭州、山东威海、江苏南京、湖北武汉、山西太原、安徽黄山、山东青岛、江西庐山、浙江宁波、香港、辽宁大连、浙江杭州、湖北宜昌、江苏无锡、广东广州、黑龙江哈尔滨、湖南张家界、云南昆明、上海、北京、山东烟台等地成功举办了30届,投稿数量、会议规模逐年增长,影响力日益扩大,已成为国内外控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之一。会议以中文和英文为工作语言,采用会前专题讲座、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会、分组报告与张贴论文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自2005年起会议论文集由ISTP(CPCI)收录,自2006年起会议论文集进入IEEE Xplore,并由EI收录。会议的召开不仅促进了中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更成为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了解世界的窗口。

  为促进中国系统控制学科的发展,专业委员会先后设立了三个奖项。为鼓励从事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青年科技人员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推动控制科学的发展,同时缅怀和纪念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关肇直教授,1994年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设立了“关肇直奖”,2003年成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的一个奖项,现已成为国内控制界有重要影响的奖项。2006年,为活跃和丰富张贴论文形式,设立了“中国控制会议张贴论文奖”。2010年,为表彰长期服务于专业委员会、为推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设立了“杰出贡献奖”。

  从成立之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87人,从最初的座谈会,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千人的国际会议,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国内控制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促进中国控制科学的发展。

  五十年来,专业委员会汇聚了一代又一代控制界的精英翘楚,团结了一大批享誉国际控制界的专家学者,为系统控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我国系统控制领域研究与国际前沿的接轨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提升我国控制界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世纪,国家工业、农业、能源、国防等行业对控制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控制科学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显示其巨大的活力,这也为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谱写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的新篇章。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渊源可以上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9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九系,设立了飞行器仪表传感器、航空陀螺仪设计、光学仪器与制导、航空微电机设计、自动驾驶仪等专业。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设立飞机自动驾驶仪、飞机电器设备、航空火控及瞄准具等专业,1970年迁并于西北工业大学九系。2003年建立自动化学院(九院)。自动化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在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累计向国家培养输送了5000余名毕业生,其中不乏两院院士、省部级领导、企业界精英和海内外知名学者。

  学院基本形成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优势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2001年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获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获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投资建设,成为学校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控制科学与工程2002年和2007年两次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列第5位和第7位。

  学院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国家教学奖1项、省部级奖近50项、重点型号立功16人次、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九•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形成了一支水平高,年龄结构与职称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7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49人。担任各种国内外学术团体常务理事以上职务、重要学术会议主席副主席、学术刊物编委等约17人。留学回国30余人,累计100多人次赴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香港等地访问交流。聘请50余名海外著名学者专家来学院访问交流。

  “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突出空天行业优势,坚持服务国防特色,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三并重”原则,加强“高标准平台建设、高集成科研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三高”科技创新建设,重点实施“一个确保,两个重点,三个举措”的“123工程”,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1908年在交通大学创建的电机专科,1912年电机专科改为电气机械专科,1928年电气机械专科被扩充为电机工程学院,1937年电机工程学院改为电机工程系,1957年交通大学西迁后电机工程系重建为无线电工程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学科的发展分成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4年三系重新合并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历经近百年沧桑,学科有很大发展,现有的学科几乎涵盖整个电子信息领域的所有新兴学科,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人才、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和一批具有成为科技将帅潜力的人才,为本世纪中叶我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系以及一个面向全校教学服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作为系的下属单位,学院还拥有二十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3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6人,副教授83人,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31人。学院教师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含B类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在科研教学基地方面,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师队伍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际合作卓越团队1个。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4850余人,其中,博士生630余人,硕士生1350余人,本科生2710余人。学院还面向社会招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500 余项,其中,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00 余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 750余篇、EI收录学术论文 1300余篇,出版专著和专业教材67部,国家级科技奖 4 项,省部级科技奖3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8 项。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现已发展成为西安理工大学集自动化、电气、电子及信息类专业于一体,专业面最宽,就业率最高,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正、副教授50余人,高级工程师7人,其中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自动化教指委委员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3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设有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电工电子及电路教学实验中心等四个系级教学单位。

  学院目前设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微电子学、物联网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名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2010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1个。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分别建立了西安理工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TI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飞思卡尔嵌入式应用实验室和西理工-英飞凌-裕能达微控制器实验室。学院现设有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0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进站人员近300名,本科生600余名。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硕果累累。现设有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及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工业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新型半导体功能材料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晶体生长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两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和电力电子技术与特种电源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机构,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科研项目,年度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

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FACRI)建于1960年,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产业园区,现有员工29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00余人。是我国航空工业导航、制导与控制(GNC)技术研发中心,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用户涉及多个行业和军兵种,形成了横向覆盖歼击机、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无人机、导弹等多类飞行器,纵向从零部件制造到系统集成,技术继承性兼顾“生产一代、改进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产品谱系。拥有飞行控制和惯性导航两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点、“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年来,该所在民用航空领域积极拓展市场,承担民机装备研制、转包生产、产品维修、地面监测设备研制等业务。

  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真诚希望与海内外各界朋友开展广泛地合作与交流。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2011-2012 版权所有

  中国自动化学会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电话:86-10-62551965;Email:tcct@iss.ac.cn